在火箭军、审计署持续深化采购领域监管、开展跨年度倒查的背景下,从火箭军对 2016 年以来采购项目的专项审查,到国家审计署曝光的超十年违规采购案例,一系列监管动作释放出明确信号:军队采购领域的合规要求已进入 “全周期追溯” 时代。
对于参与军队采购的投标人而言,过往 “重中标、轻合规” 的经营思维已难以为继,唯有建立贯穿投标全流程的合规体系,才能在严格监管中实现长远发展。
认清监管趋势 倒查不是 “过去时”,
合规没有 “过期日”
从近期公开的审计案例来看,军队采购领域的监管呈现出两个关键特征,需要所有投标人高度警惕:
火箭军此次倒查直接覆盖 2016 年以来 9 年的采购项目,国家审计署更是发现多起超过 10 年的违规行为 —— 这意味着,投标人在 2015 年甚至更早参与的军队采购项目,仍可能被纳入审计范围。
某央企因多年前的围标行为被暂停投标资格,某评标专家因 2016 年的 “错判技术指标” 被终身禁入,这些案例证明:采购活动中的违规痕迹不会因时间推移而 “失效”,反而会成为审计倒查的关键线索。
审计不仅聚焦围标串标、资格造假等严重违规行为,还深入到 “未按规定走集中采购程序”“采购效率低下”“对供应商区别对待” 等细节问题。
国家审计署曝光的 83 处招标采购违规问题中,不乏 “采购超支”“违规分包” 等看似 “轻微” 的操作漏洞,但这些问题同样会导致投标人被列入 “黑名单”,失去后续参与资格。
筑牢合规底线 从投标到履约,
全流程规避风险
面对 “十年倒查” 的监管压力,投标人不能仅停留在 “不违规” 的基础要求上,而需构建从投标准备到合同履约的全流程合规体系,重点关注以下三大环节:
(一)投标前:摸清 “红线”,拒绝 “侥幸”
1、资质审查不 “掺假”
部分投标人为满足门槛要求,存在伪造业绩、虚报资质的情况 —— 但从审计案例来看,这类行为即便短期内 “蒙混过关”,也会在后续倒查中暴露。建议投标人在投标前逐项核对资质要求,确保业绩、资质文件真实可追溯,避免因 “小事” 失去长期合作资格。
2、合作对象不 “踩雷”
审计中常发现 “围标串标” 问题,而参与围标的投标人往往会被集体处罚。投标人应严格筛选合作方,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联合投标操纵,同时在投标文件中明确自身权责,避免因关联方违规 “连带受罚”。
(二)投标中:严守 “程序”,不打 “擦边球”
1、响应文件不 “缺项”
国家审计署指出的 “未依法履行招标采购程序” 问题,常体现在投标文件中 —— 例如,未按要求提供投标保证金凭证、技术方案未呼应招标核心指标等。投标人应建立 “投标文件审核清单”,确保每一项要求都有对应响应,避免因程序瑕疵被否决。
2、报价策略不 “极端”
部分投标人通过 “低价中标、高价履约” 的方式违规获利,但审计会重点核查 “报价与成本的合理性”。建议投标人基于真实成本报价,避免因报价过低被认定为 “恶意竞争”,或因超支导致合同履约违规。
(三)履约后:留存 “凭证”,做好 “复盘”
1、资料归档不 “拖延”
火箭军倒查案例中,部分违规行为的认定依赖于多年前的采购合同、验收报告等资料。投标人应建立 “项目档案终身管理制度”,将合同、履约记录、验收文件等资料电子化归档,确保即便多年后审计,也能快速提供证明材料。
2、问题整改不 “敷衍”
若在审计中被指出问题,投标人应第一时间制定整改方案,而非消极应对。例如,针对 “违规分包” 问题,需立即终止不合规分包行为,完善分包审批流程,并将整改结果书面反馈监管部门,避免因整改不力被加重处罚。
把握长远价值 合规不是 “成本”,
而是 “竞争力”
对投标人而言,军队采购审计倒查并非 “压力”,更是优化经营的 “契机”。从长期来看,合规经营能为投标人带来三大核心价值:
在 “终身禁入”“黑名单” 等严格处罚下,合规投标人将更少面临资格风险,更容易成为军队采购的 “长期合作方”。例如,未涉及违规的供应商,在火箭军此次倒查后,反而获得了更多市场机会。
军队采购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要求极高,合规经营能帮助投标人建立 “可靠” 的品牌形象,不仅在军队采购领域占据优势,还能辐射到其他政府项目、国企采购市场。
建立合规体系的过程,也是投标人优化内部流程的过程 —— 例如,通过资料归档制度提升项目管理效率,通过资质审查制度减少经营风险,最终实现 “合规与效益双赢”。
火箭军、审计署的 “十年倒查”,本质上是推动采购市场 “优胜劣汰” 的重要举措。
对投标人而言,与其担忧 “旧账被查”,不如从现在开始筑牢合规防线:
从投标前的资质核查,到投标中的程序严守,再到履约后的资料留存,每一个环节的合规动作,都是在为未来的市场竞争积累 “资本”。
唯有将合规内化为经营习惯,才能在严格监管中站稳脚跟,成为军队采购领域的 “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