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主页 > 新闻 > 行业

招投标评审重塑:3.8万专家出局,全周期监管时代开启

admin 2025-09-07 18:11:57 人看过 字号:[ ]

一场力度空前的招投标专家队伍监管风暴,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这场整顿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利益链条,目的很明确 —— 重塑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截至 2024 年,全国已经清理出库 3.8 万名违法违规的招投标专家,各地专家库中查实有问题的专家已实现全部 “清零”。

这股整顿力量并非偶然,2024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同年 7 月印发的《政府采购领域 “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年)》,为这场行动定下了基调。

地方也迅速跟进,比如山东省就修订了《山东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专家队伍结构,规范评审行为。

招投标评审重塑:3.8万专家出局,全周期监管时代开启(图1)

一、专家违规乱象:小圈子、“暗语” 操作藏不住的权力寻租

招投标专家领域的腐败,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一位在北京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透露,一个地区的专家库总人数本就有限,再细分到各个行业的子专业,相关专家可能就只剩 20 多人。而真正能频繁参与评标的专家,数量更少。

这些专家常年打交道,彼此熟络得很。再加上打分制度里 “软分”(也就是主观分)的影响,他们的话语权越来越重,时间一长,群体里出问题反而成了 “见怪不怪的事”。

更让人头疼的是,专家的违规操作往往很隐蔽。一位浙江的专家就说过,有些同行会用 “暗语” 通知评标时间和地点 —— 比如在朋友圈发一句 “明天要去某某地方钓鱼”,乙方企业或者中间人一看就懂,立马会联系专家 “沟通操作细节”,外人根本看不出破绽。

招投标评审重塑:3.8万专家出局,全周期监管时代开启(图1)

二、全周期管理:从源头到评价,动态监管锁死漏洞

针对这些乱象,“全周期管理” 成了破局的关键,从专家入库到日常评审,再到后续考核,一套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管体系正在成型。

首先是提高入库门槛。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的《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把专家入选条件从原来的 5 项增加到 7 项,特别把职业道德放在了首位,明确要求专家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

除此之外,还新增了 “熟练掌握电子化评标技能”“拥有参加评标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 等条件,从源头筛选更合格的专家。

其次是严格的动态考核。各地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比如辽宁阳光采购平台对评标评审专家的考核,分为 “项目评价”(一标一评)和 “年度评价”,最终的考评结果直接和专家的动态管理、续聘挂钩。

滨州市政府采购中心则采用日常考核记分的方式,遵循 “标准统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的原则,随时调整专家的资格状态。

最后是建立 “能进能出” 的机制。新修订的《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优化了原来的管理模式,强化动态管理,就是要形成 “有进有出、能进能退” 的良性循环。像河南省就专门实行了评标专家考核制度,建立常态化积分考核机制,把专家是否依法客观公正履职作为核心考核内容,一旦考核不达标,就及时清退。

招投标评审重塑:3.8万专家出局,全周期监管时代开启(图1)

三、技术创新:隔离舱、盲评、电子化,阻断违规路径

光有制度还不够,技术创新正在成为监管的 “硬抓手”,从硬件到系统,层层阻断违规可能。

湖北省丹江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搞出了个 “评标隔离舱”,让专家 “背靠背” 评标 —— 几位专家分别坐在独立的评标仓里,既见不到面,也没法交流,全程靠电子系统完成评审,彻底避免了私下串通。

“盲审盲评” 机制也很管用。在技术标评审环节,系统会自动隐去投标人的身份信息,专家只能根据预设的标准和方案内容独立打分,从源头保证了评判的客观性。为了配合 “盲审”,分散席位制还提供了硬件支持:专家到了之后,由系统随机分配到独立评标仓,每个舱位隔音效果好、设施齐全,实现了专家之间 “物理零接触”。

更关键的是全流程电子化,把权力牢牢锁在 “数据铁笼” 里。从专家抽取、身份验证,到自动分仓、匿名评审,再到电子签章、结果汇总,整个流程都在电子系统里运行,数据全程留痕、可追溯,人为干预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

招投标评审重塑:3.8万专家出局,全周期监管时代开启(图1)

四、曝光违法案例:近 2000 起案例敲响警钟

各地通报的典型案例,更是给所有招投标专家敲响了警钟。这些被清理的专家,违法违规行为五花八门。

湖南省水利厅就通报过一起案例:有家公司专门组织社会人员接触评标委员会成员,不仅提前告知标书里的标记暗号,还现场传递纸条、偷偷留联系方式,甚至直接承诺中标后给好处费,结果被交易中心的监管人员当场抓了现行。

赣州通报的首批招标投标领域典型案例里,2024 年 6 月,评标专家刘某、龙某还有中间人傅某某,收了投标人吴某某 4 万到 6 万元不等的贿赂后,故意给某联合体打高分,帮其谋取中标资格。

最后三人都受到了处罚:警告、罚款 2.9 万元,还被取消了评标资格。

安徽省公布的案例更触目惊心:专家许某利用自己担任评标小组成员的便利,多次为竞标者谋利,非法收受他人现金总共 120 多万元。最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罚金 4 万元,违法所得也全部被没收。

招投标评审重塑:3.8万专家出局,全周期监管时代开启(图1)

五、整顿成效与未来:从 “清理” 到 “建设”,市场更公平

对于这场整顿的成效,业内人士薛起堂总结了几个关键点:一是招投标市场环境明显净化了;二是招投标的效率和透明度都提上去了;三是公平竞争的氛围更浓了;四是民营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有组数据很有说服力:2024 年 1—7 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的民营企业有 36.6 万家,同比增长 11.9%;而且民营企业中标项目的数量占比达到了 76%—— 这就是整顿成效最直接的证明。

未来,专家管理会更注重技术赋能。比如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就建立了评标评审预警机制,对专家评分里 “客观分不一致”“主观分偏差过大”“同一专家评审不同项目时同一公司多次中标” 等风险点,系统会自动预警,提前发现异常。

随着远程异地评标、电子化评审技术的普及,专家的抽取和使用会越来越透明,过去的 “圈子化”“常委专家” 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以后的招投标领域,不会再有人用 “明天要去钓鱼” 这种暗语搞小动作,取而代之的,会是严谨、专业、公正的评审活动 —— 这才是招投标市场健康发展的真正保障。


注意:转载申明:转载本号文章请注明作者和来源,本号发布文章若存在版权等问题,请联系QQ:86662817处理,谢谢。
1、本站目前拥有近 1000+ 精品收费资源,现在加入VIP会员即可全部下载。
2、本资源部分来源其他付费资源平台或互联网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处理。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正规监管 工商认证 工商监管
Copyright © 2014-2034 北京祺智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4031243号-3
本站访客:6
one-ie
one-ie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