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载体管理是保密管理中的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环节,是确保国家秘密安全最直接、最基础的关键环节之一。
涉密载体虽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机关单位往往更在意计算机网络的部门管理,而忽略了涉密载体这个最基础的部门管理内容。
回顾以往案例,有3个环节最容易出错,一起来看看吧!
交接手续不可省
# 案例回顾 #
2010年8月,某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张某领用一个存有多份涉密文件的U盘。2015年6月,张某调入其他业务部门,U盘随其转入。2016年,工作人员王某向张某收取涉密载体,张某称当时U盘一同被收取,但未履行交接手续。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张某行政警告处分;给予王某等11名相关责任人员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处理。
这个案例中,张某反复强调其将U盘交给王某的“事实”,但由于未按要求履行交接手续,难以查明其所说情况的真实性。
载体保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阅读和使用载体,应当办理登记、签收手续,管理人员要随时掌握载体的去向。对此,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应引以为戒、警钟长鸣,须知载体的转移也意味着管理责任的转移,必须严肃对待,不得掉以轻心。
外出携带要慎重
# 案例回顾 #
2020年10月,某军工企业工程师韩某携带1张涉及军品使用说明的涉密光盘,到军队某部开展培训。培训期间,韩某曾将涉案光盘放入上衣口袋,之后以步行、骑行交替的方式外出购物和用餐,直至第二天中午退房时发现光盘遗失。经调查确认,涉案光盘被当地环卫工人清扫进垃圾桶,并被运往垃圾中转站集中焚烧。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韩某记过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处以1万元经济处罚,扣除12个月保密补贴。
本案中,韩某因担心光盘留在宾馆不安全,便专门将光盘放置在上衣口袋中,认为这样随时带在身上才更安全,不料反而导致了载体遗失。
载体保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因工作需要携带秘密载体外出,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使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
对此,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携带载体外出,确需携带的,应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路线,避免经过人流密集、情况复杂的区域,且要及时检查验证载体安全,最大限度降低遗失风险。
严密保管要记牢
# 案例回顾 #
2021年3月,某地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李某到区委办公室领取多份涉密文件。回到办公室后已是下班时间,因家中有事,遂将文件放置在办公桌上离开。第二天上班,单位安排李某到市委宣传部跟班学习,并要求其立即报到。因工作安排紧张,李某未及时将文件放到保密柜中保存,导致上述文件下落不明。经多方查找,仍有数份文件下落不明。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李某留党察看1年、政务撤职处分,从四级主任科员降为一级科员。
本案中,李某对涉密文件的保存漫不经心,没有认识到涉密文件遗失造成的失泄密后果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直至案件发生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后,才悔之莫及。
载体保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保存涉密载体,应当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并配备必要的保密设备。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场所,应当将载体存放在保密设备里。
对此,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及时将涉密文件资料放置到安全保密的设备设施中,防范一切风险隐患。
《泄密案件查处办法》明确规定,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下落不明的,自发现之日起,绝密级10日内,机密级、秘密级60日内查无下落的,按照泄露国家秘密处理。
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呢?
责任意识
保密责任重于泰山,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时刻绷紧思想之弦,切实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管理措施
要严格管理措施,不折不扣落实涉密载体全流程管理要求,坚决不能省略环节、减少步骤。
警示教育
要充分利用反面典型案例的思想冲击,积极组织开展警示教育,真正发挥案例的警示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保密工作生态。
监督检查
机关单位要经常性地开展保密自查,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机关单位部门管理的监督检查,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严防失泄密案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