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兴智慧文〔2022〕3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公司)、中心,各街道办事处:
2022年6月17日,大兴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审议通过《大兴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大兴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10月9日
第一章 现状形势
一、发展现状
在全面衔接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要求的基础上,大兴区智慧城市建设始终立足于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智慧化需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云两平台+N应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以筑基为核心的智慧城市1.0建设已基本完成,为全面迈向智慧城市2.0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找差距、补短板,城市数字底座基本建成
1.城市物联感知体系逐步完善
城市影像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全区建成各类视频监控3万余路,基本实现辖区道路及重点场所监控全覆盖;建成全区统一的视频资源共享平台,联网整合各行业部门及社会单位3.9万路视频监控资源,为全区各部门提供视频资源共享服务。城市脉博感知能力得到加强,建设覆盖智慧灯杆、消防栓、易涝点、空气质量检测、煤改清洁能源监测等数十类感知设备近13万套;建成大兴区物联网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区内各领域30多种传感设备的统一接入管理、标识寻址以及数据标准化处理。
2.城市基础通信网络持续优化
全区宽带光纤网络改造完成,实现全区光纤网络100%覆盖,以及“千兆到户,万兆到楼”的接入能力。5G网络逐步拓展,累计建设5G基站2466个,实现大兴国际机场、新媒体基地等重点区域5G信号精准覆盖。政务外网持续优化,形成双汇聚、双核心、双链路、多节点及核心冗余的环网,实现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政务网全覆盖,以及全区政务公共服务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区物联专网基本建成,实现公安、民防、园林、教育等视频网络并网运行,为全区物联感知设备提供基础网络。行业专网持续升级,教育专网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学校,联网接入单位达到216个,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3.政务云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
建成大兴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为各单位业务系统部署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云服务,用户云主机800多台,累计服务单位37家,入云系统60个;开展政务云日常运维监管、云平台漏洞扫描、云平台渗透测试、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各单位入云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教育云平台持续扩容升级,虚拟服务器达到400余台,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集中统一的云端部署及管理。
4.数据整合共享力度不断加大
建成区级大数据平台,持续推动数据资源汇聚,已实现全区44家单位、5081项数据资源目录上链工作;建立和完善人口、法人两大基础库,汇聚人口数据181万条、法人数据14.4万条;形成城市运行主题库和信用主题库,汇聚城市运行数据211万条和信用数据6万条。建成全区时空信息平台,采集兴趣点数据24类5.6万条、地名地址数据18万条、三维倾斜摄影135平方公里、专题图层251个,为18家政府单位27个平台提供地图服务。联通市大数据平台,共享市级11个部门2.14亿条数据;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为全区人口监测、疫情防控等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
(二)推改革、促创新,惠民利企服务不断升级
1.初步形成跨部门公共服务框架
建成大兴区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全区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通用基础平台,提供跨部门的公共服务框架。依托该平台汇聚全区350个政务服务资源和12个公共服务资源,并通过“北京大兴”APP为市民提供基于一站式、广覆盖、多渠道的便捷公共服务,解决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资源分散、数据壁垒、业务割裂等问题,提高了支撑便民、惠企、政府效能提升的公共服务建设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的政务事项办理能力。
2.“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档升级
基本建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接件受理体系,依托综合窗口三级联动平台,实现区级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办”。建成区级电子证照分发中心,支持与市级证照库的对接,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证照与居民人脸信息的关联,实现75项个人服务事项可直接刷脸办理,减少纸质材料比例约18%。完善推广“北京大兴”APP,1713个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619个镇街政务服务事项、7项主题化办事指南实现移动端在线办理、查询,“指尖办”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3.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
建成人口健康、数字教育和数字文化馆等项目,提升了卫生、教育、文化、就业资源的便捷化、均等化水平。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建立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库三大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中心,实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教育数字平台建成上线,推进远程协同教育教学与在线资源共享,创新“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数字文化馆建设一期完成,初步实现区、部分镇、部分村三级文化馆资源采集、管理、体验、展示等应用。建成全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快速精准获取人才的需求,有效保证了新机场和新冠肺炎影响下复工复产等方面就业形势稳定。开展“两镇一街”智慧养老试点建设,建成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镇街养老机构日常运营监管及养老服务商统一管理,为建立全区统一的智慧养老系统奠定基础。
(三)抓治理、保和谐,城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1.初步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框架
建成大兴区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作为领导驾驶舱核心工具,提供对城市要素的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协调分转、调度指挥服务,实现网格、气象、环保、视频监控、物联网设备等27类实时数据、81个业务系统接入,初步实现城市运行态势感知和实时监测,完成综治维稳、接诉即办、经济运行、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产业发展等15个应用场景建设,创新“平急结合”运作模式,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和调度指挥提供有力支撑,提升了跨部门协同治理服务水平。
2.交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完成大兴、亦庄、新航城三城交通联络线的170个路口交通信号控制设备智能化改造,对现有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平台进行智能化升级,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建成公交监控调度指挥平台,实现对全区73个公交场站、600台公交车及300台出租车实时监控调度,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及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对各级道路两侧59处停车诱导屏进行设备升级,新城地区18条道路3655个路侧车位实现自动电子收费,大兴区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
3.生态环境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按照智慧生态顶层规划设计,建设“智慧生态”工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VOCs常态化走航、颗粒物雷达扫描、道路积尘负荷监测等创新科技,打造大气治理“空天地”一体化科技支撑体系。建成固定式遥测、VOCs排放企业在线、重点污染源监管等8个智能化监管系统,实现对水资源、土壤、大气、重点企业等对象全面监控。建设“大兴区煤改清洁能源信息管控系统”,通过综合应用自组网、物联网、智能节能技术,实现对全区5万余户空气源热泵用户数据采集、远端监测、故障报警及部分节能降耗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供暖设备运维管理水平,实现绿色节能。
4.城市公共安全更加可靠
“雪亮工程”成效不断显现,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打造具有大兴特色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危化品安全监管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对危化品生产的重点监控企业、重点监控区域、安全隐患点的监控效能。建成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开展全区441个社区/村的安全治理和184个平安小区建设,大幅提高社区/村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了人防到技防的转变。应急值守系统升级改造完成,为防汛、防火指挥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四)转方式、调结构,数字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1.产业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建成产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将大数据与产业服务相结合,聚合各类产业数据,实行清单式管理,建立产业数据“一本账”、产业资源“一张图”,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多维度、准确的企业运行监测和经济决策服务。政企通平台上线运行,畅通政府和企业联系渠道,优化营商环境。搭建了投资促进平台,实现对产业用地、厂房等产业空间资源动态监控。
2.产业数字转型成效显现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成效显著,培育汇聚艾默生、华科仪、麦邦光电、维冠机电等智能制造企业32家,引导近5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利亚德、美巢、博泽、海纳川李尔等4家企业成为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字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建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征信评价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系统,实现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及满意度;完成48600亩的“数字菜田”建设,全区菜田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达到30%,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产业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科技创新活力得到全面激活,全区专利申请、授权等数量大幅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显著加快,建设医药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转化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全产业链闭环。三元基因、中科芯电以及九院十三所等创新骨干企业在药物研发、先进医疗设备制造、先进装备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五)重统筹、强协作,配套体制机制突破创新
1.完善智慧城市区级议事协调机制
为更好地统筹协调推进全区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立了由区长负责的大兴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主管副区长兼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创新各领域智慧城市应用机制
区委政法委积极探索“1+1+N”的智治新路径;区生态环境局成立科技应用事务中心,构建智慧生态智库,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在生态环境智慧化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发展形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等多次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智能化水平。“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部委和北京市陆续出台了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为大兴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云网边端智”融合共享成为新基建的主要方向
新基建作为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驱动着高新科技更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各领域。同时,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AI等技术的发展,对网络、云、算力基础设施的实时响应和高速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提出,加快网络融合和技术融合,构建“数网云”一体融合的智能化政务云平台体系。通过云、AI、5G等不同技术和不同领域联合创新,建设“云网边端智”充分融合共享的基础设施,推动智慧城市数字底座更加稳固。
(二)“多跨融合”应用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协同服务和治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的当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对非接触式、智能在线的城市服务,以及全方位、全链条的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只有通过集成式改革的思维和整合协同的方式,建立健全城市治理事件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风险预警识别、信息流转、会商决策、协同应对、政务服务等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城市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 年,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成为政务信息化创新的主要路径,逐步形成平台化协同、在线化服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新型数字政府治理模式。《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要求(试行)》提出,着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应用,促进部门协同联动、条块有机结合,推动城市协同服务和治理水平提升。
(三)“集约共建、场景带动”成为行业领域智能化均衡发展的新动力
多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纵强横弱”、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孤岛等问题突出,为此,无论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是行业层面,不断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区域统筹、行业统筹力度,推进共性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集约共建、开放共享,探索通过应用场景驱动,带动行业领域和区域智慧城市建设的均衡发展。在国家以及各省市已发布的智慧城市规划和行动方案中,“应用场景牵引”“技术、数据和应用场景融合”“场景开放”等建设思路成为标配。《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也多次提到要加强共性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和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推动行业领域智能化均衡发展,形成以用促建、以用促改的发展新格局。
(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数字经济作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加速全球经济复苏、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引擎。我国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举措,北京市也出台了数字经济专项政策。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其他公共服务,推广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数字化新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
三、主要问题
(一)数字底座基础支撑能力不足
全区感知体系缺乏统筹规划,感知前端建设底数不清、标准不一;城市重点领域感知终端覆盖不全、复用不足等现象较为突出。全区5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务网络承载能力有待加强,互联网、政务网、行业专网等网络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推进,数据跨网传输能力不足;面向未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应用的云平台与计算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已建的区级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时空信息平台等共性支撑平台推广应用不足,AI、数字孪生等共性能力统筹规划建设不足。部门数据接入汇聚不全面,对互联网数据整合不足;数据质量差,数据融合治理力度有待加强;数据共享开放广度和深度不足,数据资源价值挖掘和创新应用薄弱。
(二)跨部门应用统筹推进难度大
各部门还停留在以数据共享方式实现跨业务协作阶段,缺乏横向的政府业务重构优化,部门和领域间的业务协同调度不畅通,跨部门、跨业务的创新服务比较欠缺。跨部门多业务协同事项梳理推进进度明显滞后于行业领域系统的建设,导致“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应用推进缓慢。融合创新应用场景需要深入挖掘,“一网统管”的闭环处置能力需要重点发力。
(三)领域应用整合集约分析不够
各部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分领域业务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仍以文件形式管理和存储,不能满足业务统筹管理的需求。各部门应用整合程度较低,市级统建系统众多,数据下沉分析利用难,业务条块主动对接共性平台和公共数据进行业务优化的动力不足;各部门缺乏对已建系统的资源整合,业务数据开发展示和共享应用深度不够。各部门大数据深度挖掘应用较浅,大数据、AI等技术同自身业务处理进行融合深度不足,缺乏对本领域治理模型、业务知识的梳理总结,无法支撑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行业宏观调度和精准辅助决策。
(四)智慧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服务业、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应用推广模式仍待创新。在医疗、健康、文化等产业领域缺乏数字化融合,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
(五)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尚不健全
智慧城市统筹规划管理有待加强,各部门智慧城市项目缺乏统筹规划设计,全区智慧城市规划到智慧城市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监督、验收、绩效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协同机制亟待优化,横向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综合统筹难度大,职能交叉的工作推进困难,难以形成合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有待变革,亟需创新多元合作建设模式和智慧城市整体运营机制,改善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投资规模不足、智慧城市长效运营增值能力不足等问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现代化平原新城、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繁荣开放美丽新国门”的城市定位,坚持全局统筹理念,深化机制创新,以夯实“端网云数”一体融合的城市数字底座为统一支撑,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为重点,以数据赋能、业务重构、应用场景创新为抓手,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大兴区智慧城市建设踏入全国先进行列,使大兴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治理更加精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大力改善大兴区营商环境,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基本原则
市区一体,统筹推进。在市级智慧城市“三七二一”基础设施框架下,从全区全局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市区一体、条块结合、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推动全区智慧城市建设一盘棋。
集约共建,红线管控。严格贯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要求(试行)》关于“三京”、“七通一平”的控制性要求,以及《大兴区属地和部门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红线要求,强化各属地、各部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合统筹和规范建设,推动云网端基础设施集约共建、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确保底层平台通、数据融合通、应用入口通。
闭环管理,强化绩效。按照市级四级智慧城市规划管控体系要求,完善大兴区智慧城市规划管控体系;加强对“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征集、项目立项评审、项目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整体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全流程统筹“闭环”管理;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建立智慧城市评估评价体系,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效的监督评价,确保智慧城市规划“一张蓝图贯到底”。
问题导向,痛点先行。结合大兴区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群众最关心的民生服务问题、城市治理痛点入手,重点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智慧化应用建设,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流程优化重构、数据汇聚融合创新应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优化城市民生服务路径和社会治理模式,提升企业和群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数据共享,开放创新。推进数据治理、融合共享、开放利用,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动;推动零散需求整合、场景开放,促进百花齐放的特色示范场景应用创新;探索随需而动、迭代升级的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模式,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助推产业生态优化升级。
安全第一,自主可控。完善全要素、多层次的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一体化统筹管理机制,支持采用国家信创体系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强化数据资源和个人隐私保护,提升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的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云网边端智”一体发展的城市数字底座,打造“强基为先”的智能感知之城;建成全程全时、普惠便捷的城市服务体系,打造“惠民为本”的服务体验之城;建成敏捷联动、智能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打造“慧治为要”的精细共治之城;赋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打造“兴业为源”的绿色创新之城,全面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社会高效能治理、营商环境大幅度改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强基为先,筑牢一体发展的城市数字底座
城市感知体系泛在有序。基本建成统筹规范、全域感知、以数赋智、体系完备的城市感知体系,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应感尽感”。
云网支撑体系更加夯实。政务云服务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云计算资源的分级资源管理和调配;5G网络实现镇(街)、景区、重点道路、行政村连续覆盖;政务网络覆盖与承载能力提升,实现政务外网镇街、村(社区)覆盖率100%,全区各委办局政务外网实现千兆接入。
城市数据融合共享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区感知数据顺畅共享、算法高效共用;政务数据资源全面汇通,无条件共享率达80%以上;“汇、管、用、评”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数据驱动业务场景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
网信安全保障达到新水平。多方联动的信息安全协同机制基本建成,安全技术措施防护能力全方位增强,全区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保障、攻击溯源能力全面提升,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2.惠民为本,构建普惠便捷的城市服务体系
民生服务更舒适便捷。提供全程全时、快速响应的民生服务,城市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智慧社区”覆盖率达80%以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以上,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着重提升教育、医疗、人文、养老等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务服务更畅通高效。逐步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全程网办”,高频服务事项实现100%“指尖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慧治为要,提升精细高效的城市治理能力
城市运行管理新模式基本建成。跨部门、跨层级的多级联动治理体系基本建成,运行态势全面感知、城市体征指标全面检测、城市事件智能化调度和联动处置基本实现。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全面升级,基层治理智慧化、科学化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事件智能化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和生态治理水平全面提升,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完成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动态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主要道路沿线及重点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及“一键护航畅行”试点建设。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及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明显加强,全区非现场执法处罚率大幅提高,市民服务热线的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持续保持高位。
4.兴业为源,全方位赋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形成3-4个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智慧园区;以国际贸易数字化示范区建设为先行发展基础,数字贸易试验区基本建成。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底座
依托大兴区一朵“智慧云”,集约建设泛在感知、高效传输、智能融合、安全可靠的城市数字底座,为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提效赋能。
(一)加强城市感知体系建设统筹
完善城市管理、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感知体系,强化对城市前端感知设施的统筹管控,逐步打造城市运行状态全领域、全方位、全要素的智能立体感知体系。
1.完善重点领域感知体系建设
夯实城市影像感知能力。依托“雪亮工程”对城市影像感知能力进行统筹管理,针对过度配置、重复建设、感知盲区等问题,结合“一网统管”需求,问题导向式完善城市影像感知能力。(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开展高清视频监控“补点、漏点”建设,围绕重点地区、重点道路、重点部位,在统筹集约的基础上,检视视频监控盲区和弱区,优化视频监控前端布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委政法委、区人防办;配合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完善外围防线智能化监控,聚焦大兴区外围防线和乡村道路关键点位,开展人车识别、外围防线声光警戒监控建设。(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各属地)加强铁路沿线视频监控建设,有效防范铁路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完善高空瞭望视频监控,实现秸秆焚烧、森林火情、治安管理等的监控和预警。(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区人防办、区园林绿化局、区生态环境局、各属地)到2022年底,新建、改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成。
健全城市脉搏感知能力。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城市生命线、公共特种设备、消防应急等的感知监测。优化环境物联监控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完善水务物联网感知体系,健全以“五口、三点、一户”为主的“取供用排”水务监测体系,推动重要河道水文自动监测站建设。(责任单位:区水务局)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城市生命线统筹监测,更新新城地区下凹式地下桥的防汛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健全消防安全监测,开展智慧用电安全监控。(责任单位:区消防救援支队)到2025年底,水、大气等生态环境监测感知体系基本建成。到2025年底,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综合监管、城市治理等领域重点部位基本实现“应感尽感”。
2.强化城市感知设施统筹管控
统一感知前端编码和标识。遵循全市“城市码”管理要求,各前端建设管理单位按照“城市码”编码规则,编制感知前端身份标识,推动二维码整合清理与转化,实现“一前端一标识”以及城市二维码统筹应用。(责任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建立全区感知前端台账。依托大兴区物联网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区级感知前端管理台账系统,实现全区感知前端的统一建账、上链,并对接大兴区时空信息云平台,建立全区感知“时空一张图”。(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依托区级感知前端管理台账系统,各部门实施感知前端管理,开展各类视频监控、传感器等感知前端普查、核对、标识编码、上账工作,定期开展感知设备巡检,保障感知前端运行正常,并动态更新。(责任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配合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到2023年底,完成各类视频监控摄像机、传感器等感知前端普查、核对,完成区级感知前端管理台账系统建设,感知前端一套台账初步形成。
重点工程1:大兴区物联网资源服务平台提升工程
建设区级感知前端管理台账系统。依托大兴区物联网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区级感知前端管理台账系统,支撑各单位实施分级分权台账管理,汇聚全区感知前端信息,形成感知数据目录,实现全区感知资源的统筹管理。
建立全区感知“时空一张图”。基于大兴区时空信息云平台,对接大兴区物联网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全区感知“时空一张图”。
与市级平台的对接。与市级城市码服务平台、市级感知管理服务平台、市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健全感知前端建设机制。实施前端建设行业联审机制,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统筹建立感知前端建设项目申报联审机制,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前端审查工作。视频图像感知类项目由区公安分局联合审查,“一网统管”感知类项目由区城市管理委联合审查,应急监测感知类项目由区应急局联合审查,其他类型项目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视情况确定联审部门。各联审部门出台领域感知前端建设指南和规范要求,优化全区感知前端点位规划布局,通过联合审查机制提升前端建设的科学性、集约性。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全区台账中已有前端开展感知监测,避免重复建设、过度配置等问题。到2023年底,感知前端建设项目申报联审机制初步形成。(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公安分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应急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3.加强视频影像数据联网整合
依托雪亮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关系国计民生设施周边区域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工作,加大对重点企事业、商户、社区等社会视频监控资源的联网整合,确保全区视频监控数据全量接入大兴区智慧城市视频图像平台。(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推进云网基础设施集约共建
加快构建新一代云网融合基础设施,构建泛在连接的城市通信网络和多元协同的算力服务设施。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5G网络建设规模。根据全市5G基站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基站资源和市政公共资源建设5G基站,推动临空经济区、新城地区、重点商圈、交通枢纽、校园等重点区域的5G信号室外连续覆盖和室内精准覆盖。(责任单位:区通信管理办;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到2022年,实现重要功能区、重要场所的5G网络覆盖,以及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的精准覆盖;到2023年,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18个。
提升政务网络覆盖与承载能力。持续优化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提升政务网络品质,加快基于IPv6的政务网络改造,提升政务网络承载能力。(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深入开展金财专网与政务外网两网融合,优化光纤链路资源,实现网络统一管理、终端灵活接入。(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到2024年底,完成政务网络的IPv6改造,实现政务网络对IPv6的全面支持,各委办局、各镇街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千兆到桌面,IPv6 网站支持率达到100%。
重点工程2:政务网络覆盖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政务接入网络。升级各部门、各镇街接入网络,实现政务外网的千兆接入,形成万兆核心、千兆到各部门及各镇(街)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
加快IPv6技术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并提升其业务承载能力,推动IPv6骨干网互联互通和互联网出入口扩容,加快推进政府相关网站IPv6改造,加强IPv6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积极开展IPv6应用示范。
提升全区物联感知网络服务能力。根据各领域感知终端建设和数据传输的需求,拓展大兴区物联专网覆盖范围,提升物联专网核心网的4G、5G、NB-IoT网络接入能力,建成全区统一的物联感知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根据市公安局制定的视频专网与政务外网市、区两级对接标准规范,建设安全边界,按需开展政务外网与视频专网对接打通工作,实现两网视频及数据双向互通,各部门、各属地应充分依托物联专网开展感知数据传输,避免重复建设。(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配合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到2022年底,感知数据传输渠道按需打通,全区感知一套网基本顺畅;到2023年底,实现全区感知网络“应联尽联”。
2.加强算力设施服务能力
提升政务云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全区政务信息化计算基础资源的统筹管理,采用对内整合各部门存量计算资源、对外购买云服务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方式,强化区政务云平台的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推动多元协同算力设施合理部署。依据全市“2+15+N”人工智能算力规划布局要求,建设临空经济算力中心(100PFlops),支撑智能医药健康、数字贸易和临空经济等产业发展。建立区级算力资源全流程适配管控体系,实现全区算力组网统一管理和调度。(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三)加强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开放
以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为导向,全闭环、系统性优化数据采集汇聚、融合治理、共享开放等流程环节,逐步完善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放共享。
1.强化大数据平台赋能建设
建设全区统一的数据中台。完善大兴区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建模分析、数据智能接口服务、数据可视化配置服务,提升数据“汇、管、用、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水平,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场景快速构建提供支撑。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数据中台建设。(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2.完善区级政务数据资源目录
完善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开放清单,全面盘清数据资产“家底”,完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依据市级大数据平台控制性要求,推动区级数据资源目录和市级目录区块链的融合改造。(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3.加强数据资源的采集汇聚
加强行业领域业务数据汇聚。依托区级大数据平台,以各部门为主体,沉淀履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探索推进部门业务数据资源分中心建设,推动市级业务系统数据的下沉,加速行业领域业务数据在区级部门的汇聚、整合。到2023年底,区水务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等部门级数据资源分中心基本建成;到2025年底,完成大兴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分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配合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加强第三方社会数据的采集。探索政府统一购买社会数据的模式,按需采购第三方手机信令、位置信息、电商交易、互联网诉求等与生产、生活、消费紧密相关的社会数据资源,实现第三方社会数据统采分用、分采统用,发挥政企数据互补优势,促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治理和应用。到2023年,协调互联网数据接入,初步应用于城市服务、社会治理、领导决策等场景。(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4.深化数据资源的融合治理
建立数据核对及常态化更新机制,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对各部门数据进行规范性检查、一致性比对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健全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基础信息等基础数据库,以及城市治理、教育就业、卫生防疫、健康养老、经济运行等主题数据库,为智慧城市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供给。到2023年,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物联网感知等基础数据库,以及城市管理、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主题数据库建设完成。(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5.加快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
深化数据共享交换。进一步完善大兴区内、市区两级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和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定期对区内各部门、市级部门的数据需求、供给和应用情况进行监测,确保数据按需共享、有序交换;依托区大数据平台,结合城市治理、政务和公共服务、政务协同、经济运行等应用要求,进一步拓展区内、市区两级的政府数据共享范围,深化共享内容、强化动态更新。到2022年底,大兴区内、市区两级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和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拓展数据开放深度和广度。健全大兴区公共数据开放机制,依托北京市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聚焦政务服务、城市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智慧养老等重点领域建立大兴区政府数据开放专题模块,并逐步拓展政府数据开放深度和广度,按需提供数据无条件开放、定向开放服务。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扶持、数据应用竞赛、政企数据合作等方式,推动社会主体对公共数据的创新应用和价值挖掘。(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重点工程3:大数据平台提升工程
数据中台建设。完善大兴区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建模分析、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台,为各部门和各类业务场景提供数据统计、数据关联、数据建模等数据分析服务,以及数据目录、数据需求、数据服务、数据资产等城市数据资产服务。并将数据封装成定制化产品,打造数据服务“超市”,逐步实现由提供数据向提供服务转变,提升数据“汇、管、用、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水平。
完善大数据湖建设。完善数据上云和纵横对接机制,推动数据资源汇聚,建设物理集中、逻辑融合、及时更新的大数据资源池,实现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物联网感知等基础数据库的集中汇聚和统一管理;完成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主题数据库建设;建立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加强与政府数据的汇聚融合。
(四)筑牢城市网络信息安全防线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统筹力度,健全多方联动的信息安全协同机制,全方位增强安全技术措施防护能力,建立以技术为核心、制度为保障、监测为手段的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安全风险,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1.强化政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推进安全运营管理一体化,实现从被动保护安全体系向主动防控安全体系转变。持续提升大兴区政务外网安全防护水平,健全多层次纵深防护体系,强化安全防护边界,升级数据备份中心,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开展政务外网软硬件系统国产化升级,建设终端准入管理平台,建立终端准入管理机制,实现网络与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建立健全大兴区物联专网安全技术防护和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边界防护,建设跨网安全接入平台。完善移动政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完善E-DaXing政务无线WIFI网络,建设互联网安全接入系统,对移动政务管理平台进行安全加固,提升移动终端安全接入防护能力。(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2.政务云密码安全防范升级
根据国家密码法等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推进政务云平台和云上政务信息系统的密码应用改造,推动国产密码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及以上政务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中的全面应用,提升政务云密码保护安全防范能力。(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重点工程4:安全提升工程
开展政务网络安全加固。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安全整改,完善政务外网和物联专网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提升大兴区政务外网和物联专网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大兴区政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
建立安全智能运营服务平台。强化安全态势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加强对云管理平台、物联网平台、时空信息平台等核心系统的安全防护、监测和评估,建成全天候全方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体系。
二、构建协同一体数字政府
依托公共服务和城市运行管理“两平台”,聚焦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由分散向整体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单向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由单部门办理向多部门协同转变,形成服务高效、治理精准、决策科学、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完善“一网通办”便民服务体系
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以“政务服务一体化2.0”建设为抓手,构建企业和群众精准画像,不断拓宽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提升政务服务一体化水平,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精准、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1.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全程网办
以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为基础内容,完善事项分发系统,明确预约申请、受理审查、处理结果送达等全流程标准,为全区提供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内容。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区块链技术应用,推动部门间办事电子化、协同化、智能化运转,实现让“数据跑”代替“人工跑”。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2.0建设,升级“办好一件事”主题系统、建设智能语言检索功能、建设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实现政务服务管理、办事、监督考核等一站式服务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2022年实现政府部门电子印章在政务服务事项中100%应用。(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2.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精准化
推进“一人一档”建设,构建群众精准画像,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推动政务服务向主动式、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转变。以“社会统一信用代码”为基础,推进“一企一档”建设,构建企业信用画像,提升企业办事便捷化水平。完善政务服务驾驶舱功能,加强市区两级业务数据对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对全区服务情况实时掌握和统筹分析能力。(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重点工程5: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程
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2.0建设。按照市区两级要求,完善区级已建设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建设内部统一管理平台,升级“办好一件事”主题系统,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升级绩效监督系统,升级政务服务自助系统,扩大自助填写范围。与全市统一申办受理平台系统进行融合,移动端统一集成到京通小程序,实现从找“多个部门”到找“一个政府”转变。
完善政务服务驾驶舱功能。对接市级的办件、好差评等汇聚数据,回流至区级进行进一步整合、分析和展示,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大数据”,支撑政务服务领域“驾驶舱”,为管理人员掌握事项办理情况、周期性热度、好差评分布,以及改造审批流程、优化服务方式、攻克服务堵点难点,提供决策依据。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将统一审批平台向镇街和村居延伸,实现统一一体化的接件受理和好差评系统全覆盖;继续在不动产分中心试点“办件过程公示”、“信息推送”以及“批量查询”等特色业务功能。
3.全面深化城市一体化服务能力
基于全区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政务服务和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第三方服务资源整合接入,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增强平台全流程智能化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加强“北京大兴”APP优化设计和功能开发,提升“北京大兴”APP使用体验感,增强城市服务移动端“指尖办”“刷脸办”服务能力。整合统一的前端政务服务入口和公共服务入口,移动用户端统一集成到“北京大兴”APP、“京通”APP 和小程序,PC用户端统一集成到市政务服务网,形成政务服务面向企业群众的统一入口,实现从找“多个部门”到找“一个政府”转变。(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2022年完成用户端统一整合。
(二)建立“一网统管”政府治理体系
面向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政府内部协同办公和城市综合治理,根据市级“一网统管”工作方案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要求(试行)》中有关“京办”使用要求,提升政府治理高效协同水平,打造态势全面感知、预警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的城市“一网统管”体系。
1.加强政府内部的办公协同
推动政府办公系统一体化建设。依托“京办”提供的核心服务能力,完善全区政府一体化OA办公系统,建立协同高效、上下联动的政府办公流程,实现政府跨层级、跨部门沟通和扁平化管理,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以“京办”APP为统一入口,建设大兴区移动政务办公系统,将全区政务应用系统统一集成,实现各属地、各部门政务办公“指尖办”。(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加强政府机关管理数字化建设。建设机关后勤事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机关运行成本等事务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促进机关事务信息系统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加强业务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责任单位:区机关事务中心)搭建大兴区内审平台,提供内审工作交流答疑、节点督办、成果展示、在线培训、审计模板运用、统计分析等功能服务,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化、规范化、系统化,帮助内审人员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掌握工作要领,履行监督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责任单位:区审计局)建设大兴区数字档案馆,促进各类电子文件归档,全面规范档案数字资源,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责任单位:区档案馆)
2.推动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健全“一网统管”工作机制。理顺区、镇街城市运行工作体系,整合镇街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和相关科室职能,形成区、镇街两级城市运行调度指挥中心。建立高位统筹的“一网统管”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责。(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各属地、区绩效办)
梳理城市管理“多跨”事项。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全面梳理相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城市管理事项,逐一明确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措施等内容,梳理形成城市管理“多跨”事项清单;全面梳理各部门城市管理涉及的要素内容,将其标准化集成为“多跨”事项的治理要素;通过多部门、多环节联手,统一城市管理目标、标准、程序等,强化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并统筹制定配套的城市综合管理制度,推进“多跨”城市管理事项的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实施系统性、集成式、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改革,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新模式。(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各属地)
推进网格化管理多领域融合发展。依托市级统建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开展全区城市管理部件普查,建立类别完善、数量准确、属性达标、区域覆盖全面的全区统一城市部件数据库。搭建“热线+网格”业务流程,挖掘高频集中诉求,利用网格队伍核实督办群众反映的重点疑难诉求,强化“靶向治理”,深化“未诉先办”。推动“热线+网格”融合提升,依托目录链加强民生数据汇聚,建设智能受理、智能派单、智能回访等场景应用,整合形成全感知、全响应、全服务的社情民意感知办理平台。(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重点工程6:“热线+网格”智慧化提升工程
推动"热线+网格"深度融合。利用接口与区大数据平台及各镇街自建系统快速对接,探索“大小循环”并行模式,实现业务流程融合、数据分析融合,提升问题发现、处置和基层治理能力,推动“未诉先办”及主动治理。
持续提升数据分析决策能力。推进文本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语音技术在智能推荐派单、智能分析画像、智能回访方面的应用创新,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和主动治理能力。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共享领域应用,推进网格化和热线监管评价数据上链,提升政务数据流转共享和全流程安全可控能力。
推进“一网统管”场景建设。按照市“一网统管”工作方案要求,配合市级部门构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以及渣土车治理、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等“一网统管”试点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全面动态感知、智能化调度派发、联动协同处置的“一网统管”应用典型示范。(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各属地)
(三)打造“一网慧治”领导决策体系
聚焦服务区、镇街各级领导决策和政务监督管理,组织各部门、各镇街开展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教育医疗等领域场景建设,以及跨部门、跨领域领导决策专题应用,逐步构建精准科学、智能高效的“一网慧治”领导决策体系。
1.强力打造区级领导驾驶舱
基于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优化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实现全区城市生命体征的实时掌握和智能预警;围绕行业领域业务开展和领导决策需求,开发一批面向不同业务领域的驾驶舱应用场景;聚焦跨部门、跨领域领导决策需求,拓展各协同业务场景的决策分析应用,提升区级领导辅助决策和实时决策能力。到2023年底,完成10个行业部门优质驾驶舱应用场景建设;到2025年底,多跨领域驾驶舱应用场景不少于5个。(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重点工程7:完善领导驾驶舱应用
升级完善辅助决策平台和实时决策支撑系统。深度挖掘社会数据和政府数据资源价值,梳理全区业务场景创新需求,拓展在市政管理、疫情监测、医疗健康、人口流动、产业经济、施政评估等领域的决策分析专题应用场景,动态精准模拟事件发展趋势,仿真最优处置策略,增强“领导驾驶舱”统筹决策能力。
根据市级智慧城市建设“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类应用入口控制性要求”,充分利用“京智”平台框架和共性基础能力,并将区级领导驾驶舱接入“京智”。
2.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
一是提升社会治理数据共享水平。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在推动各镇街广泛应用区级综治维稳信息平台各应用模块、应用场景和视频应用平台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属地实际需求,开发三级统一规范的社会治理类应用场景,为基层提供社会治理类数据共享服务。二是规范视频监控建设、整合、审批、应用。加强存量视频监控资源管理,区公安分局汇聚公安自建及社会单位建设的视频监控资源,区委政法委汇聚各属地和各部门建设的视频监控资源,区智慧城市视频平台汇聚区公安分局和区委政法委视频监控资源。加强新建视频监控资源统筹,区委政法委统筹各属地各部门的视频监控建设需求,纳入全市雪亮工程统筹建设,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管理。区委政法委牵头建立全区一盘棋的视频监控资源权限审批流程,明确平时、战时视频资源调看最高权限。(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三、打造智慧便捷公共服务
加快构建广覆盖、多渠道、智能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人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服务普惠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提升智慧教育水平
持续优化“智能+教育”应用模式。重构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教育治理,改革教育评价,基本形成“智能+”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
1.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学效能,诊断教师学习与发展需求,优化教师管理评价方式,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学管理和模式创新,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责任单位:区教委)
重点工程8:“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建设工程
加强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更新和运用,开展智慧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教师测评实验室试点建设,创设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推进师生应用智能教学助手工具、学习终端等。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帮助教师开展精准化教学,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探索利用智能教学平台,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点评能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推进教师培训改革。探索应用教师能力诊断测评系统,诊断教师学习与发展需求,开展精准培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教师发展,提升师生智能化素养。
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开展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评价,通过教学和学习系统,形成教师教学大数据,通过教师研修平台形成教师发展大数据,动态生成教师画像,探索优化教师管理评价的新路径。
2.创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加快开发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城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打造“三大智慧课堂”,即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形成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缩小区域和校际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责任单位:区教委)
重点工程9:“三大智慧课堂”建设工程
推进“三个课堂”改革,基于优秀教师及课程,推进人人协同、人机协同的“双师课堂”,解决区域、学校、城乡教育不均衡难题,实现优质教育均衡,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优化空中课堂,与市级空中课堂平台对接,形成覆盖小初高各学段的课程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利用。
打造双师课堂,以集团校为输出校,遴选8所薄弱校为输入校开展双师课堂试点建设,实现设备引进、课堂实施、资料留存、经验分享、效果评价。
探索融合课堂,跨区跨校构建融合课堂,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跨区域学校班级的学生可以同上一节名师课,助力提升大兴区教学质量。
3.推动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
完善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有学习者和教育、学习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和监测体系。构建教育行业大数据分析展示专题服务,面向教师、学生打造“千人千面”的知识结构画像,为我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责任单位:区教委)
4.开展未来学校试点建设
启动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与海淀区未来学校示范校建立“手拉手”定期合作交流机制。组建未来学校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在试点校探索教育场景、理念、内容、方式和样态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校本方案与创新机制,逐步建成多所个性多元、虚实融合、人机协同、智能管控的未来学校样板校,并开展未来学校样板校实施成效监测,系统评估试点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信息资源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教育供给与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水平。(责任单位:区教委)
(二)完善智慧医疗体系
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加强智慧医疗服务、智能健康管理、智慧公共卫生等领域应用,持续提升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有效增强全区医疗健康服务能力。
1.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推动“健康大兴”APP向“北京大兴”APP整合,开展适老化改造、实时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智能就医提示等功能建设,提升服务便捷性,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加快智慧村卫生室试点建设,进一步探索远程会诊等协同诊疗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建设,拓宽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提高群众就医便捷性。(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重点工程10:大兴区区域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强移动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健康大兴”APP向“北京大兴”APP的整合,开展适老化改造,添加智能就医提示,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
扩展门诊自助服务范围。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报告单自助发放,结合健康大兴的智能就医提示功能,节约患者就医时间成本,减少患者院内聚集,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助力医院疫情防控。
建设区级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外呼服务系统。通过智能机器人模拟人工电话随访,协助社区健康服务团队高效完成慢病随访、健康档案更新、考核与满意度调查等日常工作和考核任务,提升基层随访工作效率。
建设区域体检系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体检业务信息化的同时,全面实现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区域性管理。
2.促进医疗健康管理升级
建设区级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外呼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建设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体检系统,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业务,提高老年人体检便捷性及覆盖率,实现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全域管理。(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三)打造智慧化人文环境
加大数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创建数字化新型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精准化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初步形成订单式、菜单式的人文服务模式,打造温馨舒适的大兴人文环境。
1.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继续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完善数字文化馆建设,分期实现全区三级数字文化馆联动贯通;以“书香大兴”建设为主线,把握节日、节庆等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悦读大兴云平台、“北京大兴”APP、网站等线上平台,向读者提供在线办证、在线借还、新书推荐、线上讲座、线上主题展览、在线答题等多种服务,增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互动性和趣味性。2022至2025完成数字文化馆二期、三期项目实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2.打造数字新型体育服务
推动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展体育行业管理数字化转型,依托区大数据平台和“北京大兴”APP,整合大兴区健身房、游泳馆等体育设施资源,积极开展网络体育运动场馆预订、体育活动和场馆信息精准推送服务,形成全区“需求地图”和精准“需求订单”,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体育服务体系。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权益,推动体育场馆依靠数字化技术为特殊群体构建安全、便捷的运动空间。深化体育产业数据化分析应用,探索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大兴样本”。(责任单位:区体育局)
3.提升就业精准服务能力
优化升级大兴就业平台,搭建失业预警、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云招聘等岗位发布和业务办理于一体的“就业超市”,扩展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提供供需精准对接和人岗精准匹配的服务,促进高质量就业。整合现有服务资源,升级大兴社保服务平台,实现与“北京市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大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微信公众号和“北京大兴”APP同时对接,提高经办服务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提升智慧社区服务水平
遵循“居民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原则,汇聚社区数据,深化数据应用,夯实社区的信息化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温暖宜居社区环境。
1.创建社区服务智慧化模式
探索建设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智慧平安小区已建的入驻人员信息、出入车辆、电瓶车入楼等数据,完善微环境监测、消防通道监控、温感烟感报警等数据资源,集成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居民互动、家政互助等精细、多元的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高度集成。基于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广泛探索、整合、开展各类服务场景应用,重点推进智慧健康、居家养老、儿童教育、垃圾分类、5分钟家政等社区微单元服务场景创新,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社区运营模式,提升社区智慧化、个性化、主动式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责任单位: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2.提升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
聚焦“七有”“五性”,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养老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养老政策法规宣传、养老电子地图、家庭照护床位管理、养老协会及服务商管理等功能。以具有医保资质和内设医务室的养老机构为试点,联合医院、社康机构,依托可穿戴智能设备建设老人数字化监护系统,提供公益论坛、健康咨询、健康检查、护理休养、医疗康复、疾病诊治、健康监测等服务,推动“医+养”服务深度融合,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打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各属地)
3.推动民政事业智慧化管理
加快推动“互联网+民政”建设,按照“深度融合、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思路,建设一体化民政服务系统,构建民政数据资源池,强化协管员队伍招、管、培、用、考的综合管理能力,提供儿童福利、精准救助、婚姻管理、殡葬管理、社会组织法人登记、区划地名、社区治理、社工服务、慈善捐赠等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提升民政综合管理和决策水平。(责任单位: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
四、实现集约高效城市治理
推动交通治理、生态治理、城市管理、应急管理、规建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强城市治理敏捷感知、预测预警、业务协同、智能决策,打造动态精细、安全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运行管理格局。
(一)建设多维智慧大交通体系
整合现有交通系统资源,加强智慧交通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功能明确、服务高效的智慧交通体系,增强综合交通执法管理和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1.增强交通运输管理能力
打造智慧交通运输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综合交通数据汇聚和可视化展示,为交通运输一体化管理提供交通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服务。开展客运交通监控调度中心网络和功能升级,将境内公交公司营运公交车辆全部联网,实现车内监控全覆盖,加强客流识别、统计和分析,进行车辆智能调度。开展重点货运运营车辆视频监控系统升级,实现驾驶员管理、危险品运输管理、挂靠经营管理以及超限运输和非法营运治理等功能。(责任单位:区交通局)
重点工程11:智慧交通运输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智慧交通运输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交通运行监测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交通辅助决策系统、综合交通数据中心、交通运输可视化展示系统等集约建设,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功能,实现对公路交通、水路交通、道路运输、城市客运等方面的监测预警和运行态势分析,构建大兴区智慧交通运输行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为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
2.提升交通精细治理能力
开展交通信号灯系统智能化提升工程,整合道路视频监控、交通信号灯信息资源,实现24小时全区域道路运行态势可视、可测、可控,推动智能信号灯“绿波调节”,提升交通管理效能,有效规范道路行车秩序、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开展“一键护航畅行”试点建设,保障救护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应急出行需求,以全局最小干扰为前提,实现应急车辆的“一路绿灯、快速通行”。(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
重点工程12:交通信号灯系统设备智能升级改造工程
推进辖区重点道路路口交通信号灯智能化升级改造,主要包括西红门地区、104国道、芦求路、魏石路、东大路、孙垡路、马朱路、朱大路、青礼路、青采路、安采路等重点区域道路路口共180多套交通信号灯控制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在现有交通管理平台基础上接入互联网交通大数据,建设视频二次分析系统,提升交通管理平台交通大数据资源深度应用、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指挥调度智能信控等方面能力。
3.提高交通信息服务能力
推广智慧停车应用,以重点商圈、重点小区、产业园区、主要道路等为切入点,整合空闲车位资源,为市民提供全区动态车位信息服务,引导停车错时共享、车位搜索、车位预约、停车导航、停车快捷缴费等多种智慧停车服务。到2025年,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动态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配合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各属地)
(二)促进生态环保智能化建设
围绕绿美新国门建设,统筹建设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立支撑生态环境精细化监管和科学化决策的全景式生态环境形势研判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1.提升水务治理智慧化水平
依托市级智慧水务建设,构建基于“一网一库一平台”的城市水务管理体系。完善水务信息点位监测和数据采集系统,形成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监测和水生态保护体系。建立水务数据资源分中心,汇聚整合从水源至末端、涵盖“取供用排”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完善相关行业部门、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及动态更新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联、数据共享整合。建立完善水资源“取供用排”综合业务平台,优化业务信息系统功能,实现日常管理业务全程“在线办理”,推动各管理环节协同联动、有效衔接。(责任单位:区水务局)
2.促进生态环保智能化建设
构建全要素生态环境和污染源智慧管控体系。建立区智慧生态数据资源分中心,综合相关部门和社会数据,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智慧集成。打造智慧生态信息化服务平台,强化大气精细化管理、水环境智慧监控、土壤综合管理等全域支撑服务能力。构建全要素“生态环境一张图”,实现三维地图交互综合展示。(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重点工程13:智慧生态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智慧生态信息化平台,基于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分中心汇聚的业务数据及各部门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以多种形式在区生态环境局及“两屏一端”进行实时展示;建设大气精细化管理决策、水环境综合管理、土壤综合管理、风险防控与应急指挥、生态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智能化分析预警和监管处置能力。
(三)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完善智慧灯杆集约建设机制,加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管理能力,强化在垃圾精细化管理、供热供电等市政领域的统筹管理能力,建设基层治理应用场景,推动城市管理由数字化向智慧化升级。
1.持续深化智慧灯杆集约建设
在集成现有智慧照明、视频监控功能基础上,探索智慧灯杆“规、建、管、运”一体化机制和多部门感知终端统筹集约部署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实现智慧灯杆的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和统一运营。(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
2.加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管理
建设全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制定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环卫、综合管廊、地下设施、市政场(厂)站等基础设施普查方案,建设全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总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定期更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数据,逐步开展基础设施数据综合应用。扩展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实现数据共建共享,与城市大数据平台和各市政专业运行系统充分衔接,扩展完善实时监控、模拟仿真、事故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大兴分局、区城市管理委、区水务局、区交通局、区人防办、区应急局、区国家保密局;配合单位:各属地)
3.提升市政综合管理智慧化水平
围绕市容市貌智慧化监管、垃圾精细化管理、供热供电智慧监管、渣土车智能管理等重点领域,扩展智慧市政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强化数据支撑和业务规划能力,构建智慧城管大数据服务应用体系,推动市政管理水平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
重点工程15:智慧市政功能扩展建设工程
建设“门前三包”智能监管系统。构建责任单位、民众、监管单位共同使用的“门前三包”智能监管系统。实现责任单位信息采集登记与动态管理,问题登记-核查-下派-整改反馈-核实结案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建设“门前三包”业务场景,逐步实现问题自动识别、实时跟踪。
建设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制定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规范,整合已建的各街镇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建设形成全区统一的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全品类、全链条信息化管理。
推进城市供热监管平台建设。部署供热实时调控装置,构建温度监测的业务场景,深化监测数据场景化应用,进行低温预警分析和温度实时精准调控,为居民取暖提供精准服务。
建设燃气和供电应用场景。探索燃气和电力数据标准化应用建设,以燃气和电力监测数据为基础模拟大兴区能源运行整体形势,提前预判燃气、电力等能源使用高峰,支持全区能源合理配置,也为企业生产状态分析、生态环境分析等提供辅助。
建设渣土车智能化管理系统。强化渣土车管理的多部门协同,打破业务和数据壁垒,实现渣土车驾驶行为实时监控、违章信息自动识别推送、运输过程实时监管。
(四)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聚焦社会防控、应急指挥、消防救援等重点领域,构建立体化、全覆盖、融合式、高智能的安全防控格局,大幅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1.打造精准智能社会防控体系
完成智慧平安小区建设任务,实现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决策支撑能力,完善综治数据资源库。强化外围防线智能化建设,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实现事件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提升护城边界沿线管控精准化水平。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组织架构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和智慧平安小区系统的实战应用,建立事件发现、派单、处置、反馈、考核的全闭环管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协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各属地)
2.增强公共卫生安全精准防控能力
依托市级防疫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流调溯源、风险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支撑,提高重大疫情处置能力,助推疫情精准防控。加强相关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应用协同。(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3.建设专业智能消防救援体系
打造智慧用电安全监控体系,加强用电安全前端感知系统建设,升级用电安全监控平台功能,实现报警关口前移,预先排除隐患,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完善现代化消防指挥中心建设,打造数智战训全要素管控系统,加强各类数字化成果在抢险救援行动中的应用,形成新型消防救援作战模式,全面提升消防救援队伍的作战能力。(责任单位:区消防救援支队;配合单位:各属地)
重点工程16:智慧消防建设工程
升级用电安全监控平台功能。部署用电安全前端感知设备,开展用电数据监测、大数据模型预警、隐患分析评估,提早发现电气安全隐患,实现报警关口前移。
建设消防设施感知体系。在全区高层建筑消防水箱、水池等消防设施上安装水位、定位监测设备,实现远程动态监测水位数据,实时准确掌控全区消防水箱水位信息。
建设数智战训全要素管控系统。通过数字单兵、数字车辆、数字装备、智慧微消、智能战斗编成等系统建设,实现消防应急资源的联勤、联调、联训、联战,为城市安全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4.建设智能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根据上级部门工作要求,梳理我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相关数据内容,协调上级部门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有效管理和数据运营,为自然灾害防治、救灾救援、应急处置、安全风险监控预警等常态化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升级大兴区应急调度指挥平台,贯通区、镇街以及应急救援队伍之间应急调度指挥体系,升级预警发布模块,形成市区一体化的预警发布体系。(责任单位:区应急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各属地)建设大兴区智慧安全监管平台,对接各类安全监管业务系统,建设安全监管综合应用和移动化应用,实现安全生产数据的全汇聚和分析展示。(责任单位:区应急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各属地)
(五)全面提升规建管智慧化水平
强化国土资源规划、使用、腾退的闭环管理,建设农村宅基地“一张图”,加强住房规划、供应、使用过程中的行业监管,把握城市自然资源发展态势,全面提升住房管理和保障能力。
1.加强国土空间闭环管理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审批等自然资源数据库,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开展自然资源态势常态化分析,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保障的闭环管理体系。(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大兴分局)
2.推动农村宅基地管理数字化
以国土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村庄规划、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数据成果为基础,建立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制作宅基地数据台账和利用现状图,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农村宅基地的在线申请、审批、登记和日常监管,解决农村宅基地信息“碎片化”、归口“多头化”、管理“条块化”等难点,实现宅基地“信息一张图、管理一条链、监管一张网”。(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大兴分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3.创新住房建设管理模式
搭建住建业务信息数据库,归集企业、人员、房屋等基础数据,实现数据的分类存储。依托“安居北京”建设智慧住房、智慧安居和业务协同管理系统,实现住房管理“一张图”、安居管理“一张图”和业务协同“一张图”,全景化展示智慧住建平台的业务和监管数据。(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委;配合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五、助力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开展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园区,不断集聚数字产业,优化数字贸易生态,促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引领大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速数字产业化融合发展
加快5G产业布局发展,探索智能网联化城市道路建设,部署集感知、通信、边缘计算于一体的智能设施,以临空经济区、新媒体产业基地等为试点,促进全区数字产业发展。
1.积极推动5G产业发展
开展重点领域5G应用试点示范,推进5G 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公共安全、文化旅游、车联网等行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公安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交通支队;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建立5G+超高清节目交换网络及平台、创新应用实验室,推动8K超高清技术在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的应用,培育智慧广电生态。(责任单位:大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2.探索布局车联网产业
在临空经济区率先打通物流专用道路,试点三级配送体系下的物流车辆自动驾驶,主动吸纳、积极推广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成果,加快布局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布设自动驾驶领域底层复用的数字化设施。(责任单位:临空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交通局)在我区内部城市道路,适度超前开展车路协同路网建设和改造,逐步实现城区级交通体系全要素数字化。(责任单位:区交通局;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到2024年底,完成临空经济区的物流专用道路车路协同的路网建设和改造。
(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聚焦智能制造、数字健康产业发展,以临空经济区、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区域为试点,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
1.推动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重点制造产业,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对标世界“灯塔工厂”和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发挥领军企业的样板示范和产业链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速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打造数字医疗健康产业高地
针对寻医诊疗、健康保健、医药电商、医生服务等新业态,积极吸引知名互联网大健康平台入驻,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医药垂直电商体系。(责任单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临空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商务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落实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互联网医院,支持传统医疗机构创新发展,提供远程诊疗、健康管理等数字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临空区管委会、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管委会)结合养老可穿戴设备、养老信息化平台、智慧居家养老等新模式,发展数字医疗康养产业。(责任单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临空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区民政局)
(三)建设数字贸易试验区
开展数字贸易试验区试点建设,推动国际贸易数字化发展,以“数字贸易”为创新和突破,打造我国跨境电商的集聚中心,引领全国数字贸易发展。
1.开展数字贸易试验区试点
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国际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护及风险控制机制形成数字贸易综合服务矩阵,率先在医疗、跨境贸易等优势产业领域明确重要数据目录。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政策创新,增强数字贸易试验区对国内外数字贸易龙头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吸引力,打造数字贸易产业集群。以贸易数字化产业集群为发展基础,联动京津冀产业链,拓展远程医疗、金融科技、云服务、数字内容、数据交易等数字服务贸易新业态。(责任单位:临空区管委会)
2.打造国际贸易数字化示范区
依托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大兴机场综保区和智慧物流区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离岸贸易等行业集聚发展。引进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创新发展智慧供应链服务、智慧检验、跨境合规服务等业态。探索跨境金融服务、电子认证、在线消费者权益保障等领域的规则制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责任单位:临空区管委会)
重点工程17: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对接海关、外汇、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政务系统和数据资源,落实数字贸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提供贸易交易背景核验信息服务、数字化服务进出口指引和海外合规咨询。打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产品资源库,建立贸易数字化服务企业名录,定期发布贸易数字化动态和政策资讯,联动数字贸易相关产业孵化器和企业联盟。鼓励贸易综合服务企业运营的个性化平台接入,提供市场化、便利化贸易服务。
(四)建设数据共享智慧园区
依托临空经济区,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思路,推进智慧园区和园区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镇级工业园引进数字化园区运营商,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智慧化水平,赋能园区产业发展。立足临空经济区优势,超前布局一批先进适用的数字基础设施。(责任单位:临空区管委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力度
充分发挥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简称区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区智慧办)的关键指导与决策作用,指导各属地、各部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全区智慧城市一体化协同发展。各属地、各部门明确本单位智慧城市主管领导及责任科室,与区智慧办充分对接,统筹推进本区域、本行业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顶层设计、发展时序等工作。组建智慧城市专业咨询队伍,长期开展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智库服务。(责任单位: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要求(试行)》和《大兴区属地及部门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健全区级建设项目管控体系。发布《大兴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在项目规划设计、技术评审、项目立项、项目建设、评估评价等环节,建立项目统筹管理“闭环”。加强基础平台和应用服务统筹约束能力,强化区级应用备案机制。建立智慧城市评估评价体系,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效的监督评价。(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三、拓展建设资金来源
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投入。提升金融服务环境,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大兴区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区金融办;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研究放大产业基金引导效能和投融资平台引导效能,探索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的投融资模式,助力大兴区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区国资委;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机制。实施柔性引智措施,变“刚性”引进为“柔性”集聚,通过项目合作、聘任顾问、选派挂职、兼职引进等方式快速引进实用人才,建立“关系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用人机制。鼓励国内高校与大兴区重点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产学研人才社区,为大兴区输送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五、加强宣传培训引导
加大对政府信息化工作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掌握和遵循智慧城市发展规律,培养运用数字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保局)充分发挥区融媒体新闻资源聚合和传播能力,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引导,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责任单位:区融媒体中心;配合单位:各属地、各相关部门)
附件
1.数字经济: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基本载体、以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2.一网通办: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3.一网统管:依托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得管理平台,实现线上协同、数据共享,统信息平台、统管理流程、统管理要素、统管理对象,有效整合治理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
4.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5.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6.多跨融合: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
7.产业数字化: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据赋能为主线,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过程。
8.数字产业化:以信息为加工对象,以数字技术为加工手段,以意识产品为成果,以介入全社会各领域为市场,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
9.边缘计算: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
10.数字孪生: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层面的应用,通过构建城市物理世界、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巨系统,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对应的“孪生城市”,实现城市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
11.公共数据: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以及具有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或获取的电子或非电子形式的信息记录。
12.数据治理:对数据进行处置、格式化、规范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架构、政策制度、技术工具、标准体系、作业流程、监督考核等方面。
13.“一件事”:以申请人视角的“一件事”目标需求为导向,通过两个以上办事服务或两个以上部门、地区的系统、数据、人员相互协同方式,为用户提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
14.“建管运”:建设管理运营。
15.城市信息模型(CIM):以城市信息数据为基数建立的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
16.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指互联网协议第6版,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17.Maas:出行即服务。
18.政务服务“好差评”:对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开展“好差评”,以“评”为手段推动政府进一步改善政务服务。
19.数据湖:是一个以原始格式存储数据的存储库或系统,按原样存储数据,而无需事先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